解读《关于推进建筑业发展与改革的若干意见》
作者:
来源:
日期:
2015-04-23
人气:
7078
编者按:日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了《关于推进建筑业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将建筑业全面深化改革又向前推进了重要的一步。上期,本刊邀请两位业内专家对《意见》进行了解读,在业内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期,本刊再次组织业内专家,从各自专业的角度对《意见》的出台将给建筑行业带来的影响进行更深入的解析,以飨读者。
从方向到落实 望个人执业资格管理制度真正实行
朱宏亮 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日前出台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坚持淡化工程建设企业资质、强化个人执业资格的方向,对现有企业资质管理制度进行相应的改革。这无疑是一项消除和减少建筑市场乱象,促进建筑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
工程建设是社会性很强的活动,工程建设过程及建成的工程本身,都与社会公共利益及社会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而工程建设又是专业性很强的活动,只有具备相应专业知识和能力的人员,才能遵照工程建设客观规律,建成安全可靠的工程。因此,世界各国在加强对工程建设活动进行严格监督管理的同时,也都设立了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
几十年来,在市场准入方面,我国一直实行的是企业资质管理制度,对工程建设执业人员实行间接管理模式,即政府只管企业,个人的执业活动则由企业进行监管。政府根据企业拥有的技术人员数量、装备的水平、财力及以往业绩来认定其业务能力和水平,核实其资质等级,企业只能在资质等级许可范围内进行业务活动。对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政府将严格监管,对违法违规的企业,则依法予以惩处。至于个人的执业能力、水平及执业责任的追究,则全由企业负责。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这种管理制度无疑是社会成本很低并行之有效的好制度。虽然具体从事工程建设活动的是每一个具体的人,真正决定工程质量、安全的是从事该工程建设活动的个人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而此时政府也未对这些个人的执业能力和执业活动进行管理。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政企不分,企业对员工的子弟上学、住房分配、职称评定、结婚申请、工资福利和工作调动等都拥有实际的同意权或决定权,因此,每一个员工的切身利益都依赖于企业,再加上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员工相对固定,人员流动很少,所以企业对每个员工的管理与责任追究是十分有效、非常到位的。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也一定会根据员工的能力分派任务,对其执业活动严加管理,而每个员工也会对企业安排的工作尽职尽责、认真完成,否则一定会受到企业责罚,损害自身利益。所以说,在这种制度下,每个从事建设工程活动的人都会受到严格有效的监管。企业资质管理制度确实是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好制度。
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员工流动频繁,企业要靠福利待遇来吸引员工,其对员工的约束力已微乎其微。企业资质管理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已完全不适应,此时仍实行单位资质管理制度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一是以企业资质等级来作为完成工程项目业务能力水平的标准已不准确。前面已说过,企业只是一个组织,它不能真正去建造工程,完成工程项目业务能力、水平是由具体从事该工程项目的个人能力和水平决定的。由于挂靠及人员流动等原因,一个企业在申报资质时技术人员数量足够,但实际技术人员欠缺,无能力强、水平高的人员来承担工程项目;即使一个企业技术人员充足,但其派往一个具体工程项目上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也可能是能力不强、水平不高的人。企业资质等级高并不能说明完成某个具体工程项目的业务能力就强、水平就高。
二是具体从事工程建设活动的个人行为将处于失控状态。企业资质管理制度下政府只管企业,个人执业行为的监管全部交给企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单位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已变得十分松散,企业对员工的约束力只能靠经济利益。所以,对具体从事工程建设活动的个人行为的监管将十分无力,责任追究往往也难落实。一些人为了获取自身的更大利益,很容易有弄虚作假、以次充好、偷工减料等违法行为,使工程质量、安全受到很大威胁。
三是引发建筑市场混乱。企业资质等级成了业务能力、水平的代名词和投标资格认定的唯一评判标准,企业资质因此很容易成为“商品”。无资质、低资质的就花钱挂靠,有资质的则出借资质牟利,这几乎已成为行业普遍现象,虽三令五申加以禁止,但这种现象却愈演愈烈,不能不说这正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采用单位资质管理制度这种不合理的规定所决定了的。
纵观世界,凡是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几乎都不采用单位资质管理制度,而是由政府对执业个人直接进行监管,实行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个人执业资格制度。在建筑市场准入管理上,我们也必然要转到个人执业资格管理制度上来。由于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实行单位资质管理制度,一下完全放弃,马上实行个人执业资格管理制度,会引起社会的不适应,必须要有一个过渡期。因此,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提出的坚持淡化工程建设企业资质、强化个人执业资格方向,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市场准入制度的改革的意见是正确的。我们期盼的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能尽快出台更为具体、更具实际操作性的规定、办法,加快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市场准入制度的改革,尽量缩短过渡期,真正实行个人执业资格管理制度,给建筑业健康、有序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放管并重,抓好落实,促进建筑业可持续发展
李里丁 中国建筑业协会副会长、陕西省人民政府参事、陕西省土木建筑学会理事长
日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出台了《意见》,这是建筑行业盼望已久的大事情。《意见》的出台,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认真分析、研究了我国建筑行业现状以及当前建筑市场和工程建设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后,及时开出的一剂“药方”,对促进全国建筑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意见》突出地体现了从实际出发、“放管并重”的精神
《意见》第三条要求“各地要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废除不利于全国建筑市场统一开放、妨碍企业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同时要求“各地要加强外地企业准入后的监督管理,建立跨省承揽业务企业的违法违规行为处理督办”。前者是“放”、后者是“管”。对于跨省、跨地区承揽工程项目,在前期放宽准入,同时在中后期加强准入后的管理、规范企业市场行为,放管并重,既解决了地域壁垒问题,又切中了治理的要害。
《意见》第四条要求“坚持淡化工程建设企业资质、强化个人执业资格的改革方向”。在“简政放权,推进审批权限下放”的同时,“注重对企业、人员信用状况、质量安全等指标的考核,强化资质审批后的动态监管”。在资质标准和资质审批方面进一步“放”,在人员执业资格、资质审批后的动态监管方面加强“管”,放管并重,放开了虚的外表治理,抓住了能解决的实质性问题。
《意见》第五条要求“调整非国有资金投资项目发包方式,试行非国有资金投资项目建设单位自主决定是否进行招标发包”,同时要求“各地要重点加强国有资金投资项目招标投标监管”。前者是“放”,后者是“管”。既能够明确监管重点,解决监管机构精力分散问题,又为非国有资金项目的建设方和承包方在时间和资金上有效减负,兼顾了效率与公平。
《意见》突出了“放管并重”,较好地体现了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改革精神,同时也体现了从实际出发、逐步推进行业发展的务实态度。
二、抓好《意见》落实的具体建议
“放管并重”是《意见》的核心理念,而如何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出台具体制度措施,抓好各项制度措施的落实,则是全面贯彻落实《意见》精神、推进建筑业发展和改革的落脚点。
1.《意见》第三条要求“全面清理涉及工程建设企业的各类保证金、押金等,对于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一律取消。积极推行银行保函和诚信担保”。目前普遍存在的农民工工资支付保证金、安全生产保证金大部分为政府相关部门收取,缺乏法律法规依据,徒增施工企业负担,建议明文予以取消。对于《招标投标法》规定可以收取的投标保证金、履约保证金,应明确规定“投标企业(中标企业)以银行保函或商业担保形式提交投标保证金、履约保证金的,招标人应予认可”。
2.《意见》第三条要求严厉查处串标、挂靠、违法分包等行为。实际上这个问题既难界定,更难处理,最好的办法是逐步规范。一是强化项目人员执业的动态管理,严格施工现场的实名检查;二是加强企业项目成本的规范管理和严格抽查;三是将企业项目承包行为与诚信经营的记录结合起来考量。解决问题的重点不在形式上的追究,而在促进项目实际管理控制能力的提高。目前行业产能过剩是表象,本质是实际能力与外在资质不相符的企业过多,通过市场的信用评价和政府部门的严格监管,淘汰部分劣质企业是必要的。
3.《意见》第六条要求“各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建立建筑市场和工程质量安全监管一体化工作平台”、“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研究、试行开展社会信用评价”。建议建筑市场和工程质量安全监管一体化工作平台应与建筑行业诚信评价体系和信用信息平台合并建设,坚持“政府启动、市场监督、权威发布、信息共享”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等各方面的积极作用,建立和完善统一的诚信评价体系、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统一的信用奖惩机制。通过市场监督,将企业基本信息、工程业绩、各种失信行为和违法违规行为记录在案,向社会公开并接受公共查询。同时利用该平台对企业资质实行动态监管,实行年度定期打分,以此来调整企业的资质升降。信用评价结果应与招投标管理办法结合,在工程招投标过程中对投标人予以加分奖励或扣分处罚,促使施工企业重视信用、信誉,加强行为自律。
4.《意见》第八条要求全面落实建设单位项目法人责任制。对建设单位执法的确是一个很难的事情。一是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对业主不合法的市场行为给予明确的界定。对“肢解发包”、“任意压缩合理工期和工程造价”、“带资承包”等违法违规行为明确定义,便于公众监督。二是加强招标投标监管部门工作力度,对招标公告、资格预审文件、招标文件、招标最高限价、施工合同的合法合规性进行严格审核,对违规内容坚决予以纠正。三是要明确如何执法、谁来执法以及保护举报人的措施,敢于对违法行为亮出红牌,真正维护市场主体地位的平等与公正。
5.《意见》第十一条提出规范工程质量保证金管理,积极探索试行工程质量保险制度。现行的工程质量保证金留置比例为工程总造价的3%~5%,大部分项目按5%执行。2013年,全国建筑业产值利润率平均仅为3.5%,也就意味着施工企业的全部利润甚至一部分成本要在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的2~5年才能全部拿到,这无疑给施工企业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建议大力推行以银行保函形式实行工程质量保险,尽量避免以现金形式留置质量保证金,以减轻施工企业资金压力。
6.《意见》提出了推行建筑产业现代化及工程总承包的要求。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文章各地都在做,但是仅凭政策一时的优惠解决不了持续发展的问题。建筑生产方式的改革本身是对社会、对人类绿色环保有长远意义的事情,是用现期的成本去买未来的效益。因此,建议政府部门建立施工环境的硬性法规。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必须要有绿色建筑环境方面的刚性约束,用环保标准倒逼产业升级。工程总承包可以节约投资、提高效率,这是业界的共识。因此,推行工程总承包的捷径就是首先在政府投资的大项目上推行这种新的管理方式,并且将EPC的经营比例作为衡量大型企业资质的必要条件。
7.《意见》第二十三条提出要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建议政府部门在简政放权、推进审批权限下放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授权行业协会负责执业人员资质考核审查、工程造价体系建设和新技术推广应用等项工作,参与对市场主体行为监督、诚信及信用评价等项工作。
关于建筑业改革与发展的五条具体建议
汪士和 江苏省建筑市场管理协会会长
今年5月7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合肥召开了“全国建筑业改革发展暨工程质量安全工作会议”,王宁副部长发表讲话。王宁副部长的讲话通篇没有空话,很接地气,对于建筑业改革发展中的问题针对性极强,对下一步的主要任务,概括起来有3点:第一,全面推进改革,包括管理方式、监管方式和建立统一开放的建筑市场等;第二,加快企业转型升级,包括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两个转变;第三,要牢牢守住质量安全底线,提出“必须坚持以市场化导向为原则推进建筑业改革”、“必须坚持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为目标推进建筑业改革”和“必须坚持以创新完善政府监管机制为导向推进建筑业改革”。讲话顺民心、合民意。建筑业是个有着4500万从业人员的大行业,不能从属于“建设事业”的概念中一带而过,建筑业发展中碰到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已经客观存在很多年了,若能直面问题、用改革的决心解决问题,建筑业就能取得大发展。
接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下发了《意见》这一重要文件,(建市[2014]92号)内容包括5个方面、23条,体现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新的领导班子雷厉风行贯彻落实党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精神的决心和意志。
《意见》及王宁副部长的讲话均就建筑业改革发展需要重点研究解决的若干问题进行了阐述,可圈可点之处甚多,限于篇幅不再一一赘述。笔者认为既然党中央号召“全面深化改革”,那么有些当务之急,恐怕也得纳入未来5年建筑业深化改革发展的工作任务中。
第一,改革开放30多年,建筑业虽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建筑业的产业地位至今未能明确。国家2009年公布了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包括钢铁、汽车、造船、石化、轻工、纺织、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和物流业,建筑业榜上无名。有没有发展规划,产业地位是不一样的,尽管建筑行业自称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在拉动经济增长、解决社会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有些行业之外的同志却并不以为然。江苏某建筑强市过去召开建筑业工作会议时,市长、市委书记都要到会致词,但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居然没提建筑业一个字。在一些省份的经济工作会议上,洋洋洒洒上万字的报告,也没有关于建筑业发展的内容。所以,建筑业要在经济生活中有一席之地,一定要有产业地位。有了产业地位,才能争取到相应的产业政策,这对行业的发展非常重要。
第二,对招标投标监管方式进行改革试点,这是一大进步,但是不顾中国国情及市场外部环境采取最低价中标,这对建筑行业、建筑企业乃至工程质量的伤害是巨大的,正是因为有最低价中标的规定,有些企业恶意低价抢标的行为才能得逞。但改革时不能简单规定不得低于成本价,这没办法考量,比标底最多下浮多少,一定得规定个下限。江苏省早在2010年就对国有资金投资的项目规定了下限,房屋建筑最多下浮3%、安装和装饰下浮5%、市政工程下浮8%、园林工程下浮10%,为什么要这么规定?这是从造价上保证工程质量。一个工程项目中标价比标底下浮百分之二十几,甚至百分之三十几,还能保证工程质量吗?所以行业内“低价中标、高价结算”的行为应运而生。这种行为肯定是失信的,但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片面推行最低价中标,即使中了标,而按中标价算企业是要亏本的,所以不仅要对国有资金投资的项目招投标设中标价比标底下浮的下限,对自主选择招标发包的非国有资金项目,也应该提倡设下浮的下限,不搞盲目的最低价中标。
第三,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推进一定要争取税务部门的支持。王宁副部长在讲话中也说到“建筑产业现代化在起步阶段成本稍高,不可能单纯依靠市场推动,迫切需要政府来引导推进”,这其中除了采取提供市场等方式(沈阳规定二环以内政府投资项目(如保障房等)必须采用建筑产业现代化方式建造),还要解决重复征税问题。据调查,某建筑产业现代化基地在工厂生产出的部品件是按件以工业产品计征增值税的,出厂安装到工地上时又按建筑安装计征营业税,重复征税率达60%,这显然是不合理的。该基地负责人告诉笔者,用产业现代化方式建造房子,基本上10万平方米以下是在赔钱,超过20万平方米才能以规模效应挣到钱。目前多数企业用产业化方式建的房屋,10万平方米以下是靠内部房地产项目盈利来调剂的。关于客观存在的重复征税问题,要积极把财税部门的专家请来建筑行业调研,想方设法解决这个矛盾,为建筑产业现代化松绑。
第四,政府投资项目的监管难题,要设法化解。很多地方上的建设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可能都会有这种感觉,就是越是政府投资的项目越不好监管。首先,很多政府投资项目甲方根本无视建设程序,经常“先上车,后买票”,安全质量监督手续、施工许可手续等一概没办,就叫施工企业开工,企业虽然知道这些手续不办是不对的,但甲方来头大,也不敢说不。某企业申报资质,代表工程确实是他们干的,但是就连工程招标文件都要补办,很多手续不齐,让监管部门很头疼。其次,政府工程往往资金都有缺口,要求施工企业带资承包已司空见惯,有的在合同上就约定付款方式为竣工后“四、三、三”甚至“零、五、三、二”付款,也就是按造价一定比例,分若干年付清。实际上这就要垫资干活、垫资发农民工工资,由此引发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纠纷。更有甚者,极个别基层政府负责人拿政府的公信力当儿戏,活干完了,公益事业的项目用上了,该付钱时,却不给施工企业钱。这种情况,在考察干部政绩时,是不是应该一并了解一下有没有损害政府形象的后遗症?
第五,必须马上建立适应建筑业“营改增”的工程造价体系。建筑业营业税改增值税是国家税制改革的大政方针,不可逆转。考虑到建筑业情况特殊,从文件下发到2014年年底,该政策已推迟实施整整3年时间。据了解,行业普遍反映征收11%税率过高,但相关部门并没有回应。在这种背景下,建筑行业的工程造价部门不能认为已经采取“控制量,放开价”做法,而抱着“营改增”与造价管理无关的观念,必须迅速建立起适应“营改增”的工程造价体系。
目前的工程造价中含由施工企业代收代缴的合同价3%的营业税和以营业税为基数的7‰城市建设维护费、2‰教育费附加。若营业税取消了,城市建设维护费和教育费附加就失去了征税的基础。而工程造价中,由于营业税是价内税,改成增值税后便成了价外税,建筑产品理论上变得不含税了,这是整个工程造价体系中面临的重大变革。
对此,笔者认为,首先要纠正造价部门部分人的错误观点,即认为“营改增”的计税方法采用销项税额减进项税额再乘以增值税率,施工企业都能“转嫁”(抵扣)掉,所以不存在增加负担的问题。税务部门不了解建筑行业基本情况,按照理论上都能抵扣的思维确定脱离实际的11%增值税率,似乎能理解,如果主管建筑行业“物价”的工程造价部门也认为都能抵扣,那就十分不应该了。根据全国多个行业协会的调研和测算,由于70%以上销项税额无法通过进项税额抵扣,这与制定政策时以70%能抵扣为基础正好相反,建议负责造价顶层设计的人再进一步做调研,及早纠正拿国外成熟的市场经济模式硬套中国建筑市场现状的做法。
其次,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必须适应“营改增”的新形势。毕竟把价内税营业税取消改成价外税增值税是个大动作,对造价体系本身来说也是伤筋动骨的大事,相关部门不能无动于衷。问题是怎样改变才能既符合造价客观实际又便于实际操作?笔者不是专业人士,不能班门弄斧,只是恳请工程造价管理部门克服与己无关的思想,开动脑筋,为行业破解难题。
以上五点说是建议也可,算是“吐槽”也罢,总之是希望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合肥会议及《意见》发布以后,全社会都能看到建筑行业深化改革的新气象,为建筑业的健康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让建筑业产业这根国民经济的支柱发挥更大的作用。
推行工程总承包管理模式若干问题的思考
易文权 中国建筑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总经理
当前,建筑市场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项目规模大型化、总承包一体化、技术工艺复杂化和产业分工专业化趋势明显,客观上要求工程建设管理系统化、科学化、市场化。前不久,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布了《意见》,必将进一步深化建筑行业改革,对建筑企业推行工程总承包管理具有深远意义,利于和国际市场接轨。近年来,在国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大力推动下,我国工程总承包管理虽有长足发展,但同时面临不少问题,影响了其推进速度和效果。
推行工程总承包模式存在的问题
1.法律法规尚不健全。从目前工程总承包的法规和资质体系上看,我国建筑业法规和体系建设还有待完善和提高。首先在推行过程中市场化运作不够,不能为发展工程总承包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同时存在一些法律效力和实际推进力度不够、执法不严等问题,例如对惩治转包、挂靠和违法分包往往以罚代管,收效甚微;对工程监理、咨询、设计、建筑企业资质条块分割,存在严重的政策性壁垒等。
2.市场发育不完善。目前大多数建设单位仍习惯于勘察、设计、采购、施工分别发包,甚至于部分建设方因未能充分认识工程总承包在工程建设中所能发挥的积极作用和显著效益,而热衷于将工程肢解发包。同时受制于投资主体和管理体制等问题,建设方也缺少推进的动力。此外,受传统观念影响,建设单位对承包商的能力和资信往往也缺乏信心,信任程度不够,在工程建设中管得过细、过于具体,都成为工程总承包发展的障碍。
3.建筑企业自身能力欠缺。目前我国建筑企业在人才结构、经营体制、服务功能和信息化水平方面与外资相比差距较大,其中经营机制不灵活、高端人才缺乏是制约发展工程总承包的主要障碍。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要特点的建筑企业大多仍实行“集团-分公司-项目部-作业队”的四级管理模式,层级繁多、职能交叉;在职能设置上一般也缺少设计功能,专业施工资源和管理能力不足,成为大多数建筑企业难以推进工程总承包的主要原因。
4.非市场因素干预较多。国际大承包商一般没有自己的施工队伍,而是将大部分工程的不同专业分包给专业分包商。但我国规定具有总承包能力的企业在取得总承包任务后,至少结构工程要独立完成,不能分包。这种规定使得部分大型建筑企业只能将结构工程分包项目交由下属单位施工,企业内部往往存在行政干预、保护等问题,制约了工程总承包发展,也是建筑企业开展国际工程总承包业务的掣肘之一。
5.标准化信息化水平较低。目前,我国大多数建筑企业没有建立起适用于工程总承包管理的项目管理标准化和信息化体系,在项目管理的组织结构及岗位职责、程序文件和信息化等方面不够健全,多数运用传统手段和方法进行项目管理,对先进的工程项目管理方法和工具推广、运用不足,不能有效集成管理,例如从设计、施工到运营一体化的BIM技术运用等。
加快工程总承包模式发展的若干建议
1.转变思想观念和认识。工程总承包是工程建设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而分别发包割裂了工程建设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不利于提高建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利于建筑企业的全面服务和协调管理。因此要加大政府部门、建设单位、建筑企业对工程总承包的认识和理解,统一思想;加大对推行工程总承包模式特点、优势和典型事例的宣传,使工程总承包逐步得到社会认可;政府投资工程项目更要做好表率,率先推行。
2.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和制度。政府部门应制定工程总承包总体发展战略,发布适用于工程总承包发展的法律、法规,制定并完善相应政策、标准和制度,积极支持建设单位采取工程总承包模式,提供项目实施的市场准入平台,同时加大政府、行业协会、行业媒体宣传,帮助建设单位和建筑企业增强对工程总承包模式的熟悉和实践,真正通过政府引导、行业推动,各方协作、总结经验,有序推进工程总承包发展。
3.加强建设单位行为监管。政府应结合管理现状,加大对建设单位行业规范的制度研究,规范建设单位行为,切实规避建设单位指定分包、肢解发包、任意压缩合理工期和工程造价、拖欠工程款等行为,促使建设单位认真履行监督和服务职能,配合承包商对安全、质量、进度等实施监督,同时强化服务和帮扶,为承包商营造良好的建设环境。通过市场化规范运作,促进建设单位更好地实施工程总承包发包模式,实现建设单位和工程总承包方效益最大化。
4.培育建筑企业实施能力。围绕适应工程总承包管理模式和政府营造的市场环境,优化企业组织体系,建立技术密集、资金密集、人才密集、管理密集的总承包管理型建筑企业,完善资源保证体系、制度保证体系、绩效考核体系和客户评价体系,加强调控和监管功能,培育专业施工资源和专业管理能力,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构建“总承包管理+专业施工+增值服务”的项目管理模式,以此支撑企业发展工程总承包业务。建筑企业要树立服务理念,紧紧围绕业主需求,对市场变化进行科学分析和预判,努力提供增值服务,争做诚信、受尊敬的企业。
5.提升项目管理标准化信息化水平。工程总承包和项目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作业过程,提升和规范项目管理水平是推动建筑企业发展工程总承包模式的基础。项目管理的标准化、信息化必须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对工程建设全过程实施动态、量化、科学、系统的管理和控制。因此,大力推行现代化管理方法和工具,是培育和推进工程总承包企业实现与国际管理模式接轨的重要手段。这需要政府引导,需要建设单位和建筑企业、专业分包单位之间有效互动,更好地推进现代化管理方法和工具的落地,以此促进建筑企业项目管理标准化、信息化水平的持续提升。
可以预料,在深入推进实施建筑业深化改革23条意见的基础上,通过行业各方共同努力,工程总承包模式能得到快速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建筑企业将应运而生。
守正固基业 创建谋未来 迎接建筑业发展新春天
程理财 全国人大代表、山河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7月1日,住房城乡建设部正式下发《意见》。对此,山河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山河集团”)高度重视,第一时间组织管理层进行深入研究并组织编写解读本,要求全体员工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文件精神。之所以如此重视,是因为《意见》针对当前建筑市场和工程建设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的放矢地提出指导性政策,对于推动建筑业的改革与发展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是建筑业深入改革的动员令和集结号。
《意见》统筹全局、稳健扎实、承前启后、定位准确,既全面系统地肯定了我们正在做的,又指明了我们未来需要改革创新的。笔者认为《意见》符合全行业发展实际,指引了全行业改革的方向。建筑业要转变发展模式,不能低水平重复扩张;建筑业必须改革,但要找准方位、明确方向、确定目标、有序推进。初步学习《意见》,山河集团对公司一直坚持的“守正、创新”理念增强了信心。
守正——诚信为本,坚守工程质量安全
推进诚信体系建设。《意见》提出,各地可探索开展工程建设企业和从业人员的建筑市场和质量安全行为评价办法,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研究、试行开展社会信用评价。这一提法既是对地方主管部门的要求,也是对建筑企业的提醒:诚信方能立企。
“诚信”是山河集团的核心价值观,因此,集团一直诚信经营、诚信生产,并且也在管理工作中做了尝试,建立了《山河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诚信档案》,对区域公司、分子公司、项目部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积极或不良结果进行记录,并根据记录划分诚信档案级别,给予不同的奖惩。然而,我们清楚地知道,建筑业的诚信体系建设任重道远,且不谈信息化等技术上的困难或者奖惩机制等深层次的问题,建筑业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信息的收集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可以说,《意见》中对诚信的要求既是对所有坚持诚信的企业的肯定,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如何能在湖北省甚至全国建筑业诚信体系建设中作出贡献,山河将继续前行。
强化质量安全管理。“完善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落实参建各方主体责任”,是对建筑企业的要求。“健全工程质量激励机制,营造‘优质优价’市场环境”则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众所周知,建筑业竞争激烈,目前整体利润率较低,无序竞争的状况更是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行业发展与企业积极性。《意见》中营造“优质优价”市场环境的目标,是对质量的尊重,更是对质量的倡导和一份保障。山河集团倡导“创过程精品、做全优工程”的质量观,在质量方面严格要求。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坚守底线,持续重视工程质量,力争在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方面有所突破。
《意见》中对起重机械、模板支架安全专项治理提出了重点要求,与山河集团对安全管理的工作目标基本一致。公司于2004年设立了武汉竹安工程设备管理有限公司,经营范围涵盖塔机、施工升降机及钢管扣件、脚手架工程等综合管理、配套服务。通过竹安公司的市场化运作,引进了湖北省内优秀的安装(租赁)单位进入山河集团在建工程,同时淘汰、杜绝了一批服务差、能力弱、设备低劣的安装(租赁)单位的进入;制订了《起重机械使用管理办法》、推行了《起重机械安装(租赁)单位准入名册》和《起重机械生产厂家准入名册》的双准入制度,关口前移,有效防控在建工程因起重运输设备而产生的重大危险源。
创新——从容应对,抢抓企业发展机遇
积极迎接建筑市场开放。《意见》要求“各地要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废除不利于全国建筑市场统一开放、妨碍企业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全国建筑市场的开放,当然是所有从业人员的共同期待,同时无疑也是双刃剑。它打破封锁,引进技术、资金、管理等新要素和新合作伙伴,同时也引进了竞争对手。
对此,企业首先要做的就是自我修炼。2013年,湖北省建筑业总产值位列全国第四,可以预见,未来将有更多的外地企业投入到湖北的建设热潮中。对此,我们将以更加包容的心态,在经营、生产、服务等各个环节提升自我、不断创新,以应对更为复杂的市场环境和更加多元化的竞争对手。对于像山河集团这样全国布局的企业而言,《意见》中提到的全国建筑市场开放是利好,但它是对“实力派”的利好。我们在全国拥有11家区域公司,深知跨省经营的不易。集团对“规范备案管理”等促进公平竞争的规定当然拍手叫好,同时也清醒地知道,只有拥有先进的理念、管理方式和产品,才能在没有任何优势的外部地区与更多不同背景的企业近身搏斗时,占得先机。
适应发展方式转变。“建筑产业现代化”不是空中楼阁,《意见》从建立体系、制度、政策等各方面提出了要求。去年,湖北省成立建筑产业战略联盟,山河集团有幸参与,期待今后能进一步整合、积聚业内外的优势资源,不断提升企业竞争力。
《意见》提出要“构建有利于形成建筑产业工人队伍的长效机制”,提出“关键岗位自有工人为骨干、劳务分包为主要用工来源、劳务派遣为临时用工补充”的多元化建筑用工方式。山河集团作为房建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企业,很早就在这方面做出了尝试,拥有自己的劳务公司,并且与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武汉长江工商学院探索了“山河订单班”的模式,培养了一大批关键技术人员。
同时,《意见》明确提出“加大工程总承包推行力度”,这对于像山河集团这样同时拥有设计、施工最高资质的企业而言,是努力的必然方向。当然,这要求我们不再局限于传统施工方面,而要通过学习、借鉴优秀工程公司的先进经验,获得工程总承包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生存法则就是一个字:变。变是什么?创新。永远不变的是什么?还是创新。山河集团愿意和所有的同行一起,回归行业本质、坚守诚信原则,在变化中求发展、在创新中谋未来。